【导读】2018年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而围绕着考研产生的话题中,引发最多关注的无疑是昨天的泄题门事件。 网友发现,一位名叫“李林”的老师,其押题视频的部分内容与考试内容考点相近,更令人吃惊的是,其中一个考纲外的习题竟真的出现在今年考试的题目中。然而,考研泄题事件却暗藏玄机。
其实,在考研乃至四六级、公考中,老师押题本是一种常见现象。
押题,题究竟是如何被“押”出来的?
每年考前,培训机构及教师老师必定会进行“押题”,即考前预测。而这些的考前押题预测班收费也比普通的授课班型要贵很多,从几千到上万,而报名的考生依旧络绎不绝。
那么,这样的押题课程,到底靠不靠谱?
事实上,考试科目的*方向是有迹可循的,以研究生考试公共科目为例政治和英语为例。
政治考试,其主导思想普遍明确,题目又大多与热点时事相关,只要紧抓当前的政策和形势,押题并不难。有老师透露:政治预测的属性更有种“不怕你知道我考什么,就怕你不知道我考什么”的逻辑。
英语考试也有类似思路,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老师梳理出作文题目及框架,设定关键词,让学生套用。某一年级在读研究生表示:“在备考中只要依照理念框架进行准备,分数不会太低,我之前背过10多个题目,就算遇到新素材,也能往上套旧内容。”
这些考前押题又是如何被押出来的?
据了解,目前考研机构押题的途径主要为两种:其一、通过相关人脉,拿到部分或只言片语的考试方向;其二、多名教师深入教研、研究历年命题规律及社会热点,进而梳理、整合、预判。
“大多数的机构都是后者,说白了,就是猜知识点。”某从业者表示。
不过,相比于文科科目,这次在质疑泄题的数学就显得不那么容易押题了。数学没有热点之说,200多个考点及知识融合后的形式变化,使得数学当仁不让地成为“最拉分”科目。
诚然,每年考试结束后,都会有出现“泄题”传闻并引发讨论,但为何偏偏这次李林事件尤为受到关注?
“或许是今年的数学堪称历届最难。”某业内人士表示。
以某微博截图内容看,此次的质疑点主要集中于考点相同以及提纲外内容出现等方面。
“除事件本身存在疑点,或许事件发酵的根源是考生的哀怨,”某考研培训从业者说道:“今年的考研数学堪称史上最难,有学生称’自己用12个月复习,却进行了一场裸考’,足可见其难度。”
而此时爆出的泄题新闻,无疑为学生的怒气提供了导火索。
无论考前如何预测,考后机构一定会宣布“命中原题”——算是行业大多数机构的营销手段之一,而其“套路”亦绝不仅于此。
“泄题”、“可以拿到真题”—部分机构的营销套路
“你怎么知道那些留言的一定全是考生呢?有些机构就把这种‘泄题’当成自己的营销手段。”某考研机构创始人接受多知网采访时表示。
通过了解发现,部分考培机构会在非公开场合对考生“暗示”,有渠道可以拿到原题,以此作为卖点。
再翻看每一家考研机构的宣传页,几乎都有醒目的“押中X道题”类似的宣传语。
对考生而言,最关注的就是最后的考试成绩。奔着考生的心态,各种夸张、虚假营销手段层出不穷:
其一、比拼命中率
许多机构会在考试后发布喜报,公开押中的原题数量或具体内容,行业间更有在喜报内容上竞相比拼的架势:
“命中率稳居全国第一”、“命中考研原题,震撼教育行业”、“在我们这里,押中原题很正常”……
有从业者表示:“只要该考点出现在任意一堂课、讲义或者教师微博里面,都算命中。所以,任谁都可以说自己命中原题。”
更有甚者会在考试结束后依据考试内容进行内容摘取,再买通少数门户网站,将该预测标注更早的时间发布到网站中,以制造曾经预测的假象。
其二、保过班
保过班在公考及考研辅导机构中较多,机构在宣传时多会提供往年录取率超过90%的相关内容,并承诺学生没考进就退还部分学费。
“但是这些钱已经算进机构的成本里了,即便有所退还,机构依旧盈利。”此外,该业内人士建议学生可以针对通过率询问两个问题:“通过率的统计方式和机构成立第一年的通过率是多少?”
他解读,第一个问题很容易看出对方破绽,而第二个问题则是考虑到一家机构每年都要保证通过率在90%以上以及每年都要有所增长的特性,以此来看其如何“自圆其说”。
其三、授课老师狸猫换太子,考研名师资历造假
据某考研名师透露,目前行业中一些粉丝过万的名师,实为“三假老师”:即学历假、教育背景假、名字假。
其四、心理恐吓式营销
今年曾有机构宣称今年考研报名人数较去年翻了一番,从两百万变成四百万。“这是非常低级的恐吓,用来吓唬学生如果不报辅导班就一定会被挤下去。”
其五、虚构成功案例和成功学员
大学生普遍对学长学姐的推荐格外信赖,曾有某培训机构官方网站首页印有多位全国考研状元资料,其中曾有人质疑照片为PS合成。
也有些机构在考研结束后,花钱让考上的人来假冒学员进行宣传。
此外,一些高端培训班会找专业对口的研究生为考生进行一对一辅导,但是这些学长学姐不一定懂得培训经验,也没有动力好好备课,“所以报了这种一对一专业课培训班,孩子的结果只能是认命。”业内人士分析。
某老牌考研机构CEO曾在内部表示:“考研的学生就像韭菜,一茬又一茬,这批不行,还有下一批。”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考研机构对学生的态度,据业内人士透露的传统考研培训机构的成本结构显示:营销成本45%、服务成本20%、管理成本15%、人力成本15%、利润5%。
为了提升5%的利润,在人力和管理不变的情况下,机构只能压缩服务成本,减少对教学和教研的投入。
故此,就在营销成本与利润的平衡间不断恶性循环,最终使得机构难以真切关注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或许,今天的考研市场,仍处在一个呼唤秩序的时期。而某考研机构CEO对类泄题事件的想法,则显得引人深思:
“如果真泄题了,谁也跑不了,如果是营销,谁爱搞谁搞。”
以上就是关于考研泄题事件暗藏玄机的相关内容,更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信息关注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www.cnzaizhi.com)
【相关文章推荐】
教育部回应考研泄题不实,你为何不信?
考研泄题当事老师发表声明,教育部回应考研未泄题
2018研究生考试初试国家线预测
考研泄题事件暗藏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