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没有师范类研究生。合肥工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 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200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9年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计划,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硕士、博士导师1300余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3000余人。
1.招生规模:2020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合计2800余人(含推荐免试生)。其中,单独考试计划为20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为6人、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为20人;招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合计800余人。(最终招生计划以教育部下达招生计划为准)
2.招生专业领域:我校有82个(含自主设置)硕士学位学科和专业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包括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建筑学、艺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翻译、金融、法律、药学18种专业学位类别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建院全称?
回答:据了解,中建院的全程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网上查询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隶属于央企中国中建,属于央企直属研究机构。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院。
该院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3年的建筑技术研究所,原隶属于建设部。1956年5月1日,将“建筑技术研究所”改为由建设部技术司领导的“建筑科学研究院”。2000年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截至2016年11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有10余个科研开发机构,下设14个全资或控股二级子公司,形成了集科研开发、科技服务、综合设计、规划、勘察、建设工程质量与产品检测、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工程承包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截至2016年11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在职员工59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0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800余名,研究员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余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人员1100余名。1978年至2016年,已培养博士生84名、硕士生264名。
201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经全年新签合同额63.41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1.54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5.47%;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15.45%。 2020年4月,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3年,原为建设部直属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2000年10月1日,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现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始终以促进我国建设事业的科技进步为己任,面向全国的建设事业,以建筑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致力于解决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负责编制与管理我国主要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行业所需的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建筑工程、空调设备、电梯和化学建材的质量监督检验和测试任务,努力为建设事业的发展服务
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于1995年09月0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蒋立红,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施工总承包;设计、销售、租赁模板、脚手架;销售建筑材料(不含砂石及砂石制品)、花卉、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检测(不含认证、认可);室内外装饰设计;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版权代理;商标代理;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电脑图文设计、制作;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影视策划;会议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工程勘察;工程设计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中建院
合肥建工技师学院怎么样?
学院创办于1980年。起初为安徽省建筑工程技工学校,由安徽省建筑工程管理局主管。占地80余亩,规划学生为460人规模;1983年秋正式建成,教学楼、图书楼、学生宿舍、灯光篮球场、小型田径场、教职工宿舍等一应俱全。1984年在此基础上增设安徽省建筑工程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省通过考试招收建筑企业在职职工,学生规模为400人。2000年,经省政府办公会议决定在此基础上扩大规模筹建、设立安徽建工技师学院。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使该校具有雄厚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当前校生已达3500多人。学院始终坚持“校企联手、产学结合、重视基础、突出技能”的办学特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应用能力教育,着眼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综合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一专多能”、“一人多证”、“技能+学历”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